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至 五月三日 ,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完成了訪問大陸的「和平之旅」,這距離他在 二○○三年三月三十日 揭櫫「和平之旅」的「歷史責任與使命」,時隔兩年零一個月。


如果不是二○○四年三一九兩顆子彈改變了台灣的政治命運,那麼這項被大陸領導人胡錦濤評價為「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訪問,也被美國總統布希評價為「歷史性訪問」的責任與使命,應該提前一年實現,台海局勢的好轉也就已經實現了。


連戰是於 二○○三年三月三十日 中國國民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被提名為參選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的國民黨候選人。這一天獲提名後,他宣佈將在二○○四年三月大選獲勝後,前往大陸進行「和平之旅」。


翌日,爭取連任的陳水扁立即誣蔑為「投降之旅」。陳水扁的反應純屬慣性的非理性動作,以致忘記了在此之前,他曾十四次聲稱自己要訪問大陸,或邀大陸領導人訪問台灣。因此,連戰完全不理會這種誣衊,且在競選期間,持續向民眾表明要訪問大陸以突破兩岸關係、穩定台海局勢的心願與意志。


關注台灣選情的中共對台部門和智囊們,都十分重視連戰的表態,並根據當時有利於連戰的選情,開始研商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的對台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岸無條件復談。畢竟所謂九二共識的前提,是公元兩千年台灣政黨輪替後,由於陳水扁否定過去兩岸協商的基礎,才出現的,所以一旦連戰當選,九二共識的前提就不成為問題。


北京的核心智囊還指出,「中國國民黨」的黨名,本身就具備了和大陸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談判的資格與條件。當時,中共也已研議完成對於台灣的國際空間、台灣農產品銷售大陸、逐步減少飛彈部署等的規劃。


就在兩岸關係的改善已經是指日可待的時候, 二○○四年三月十九日 詭異的兩顆子彈,使陳水扁僅以百分之零點一(經後來驗票與扣除最高法院認定的潛在無效票)微小差距保持權位,而他還是無力重啟兩岸協商,以致台海僵局依舊。連戰則因這個意外的子彈事件,以及其後指揮立法委員選戰,而被迫暫擱「和平之旅」,但仍不斷思索兩岸和平之道。


連戰的突破性行動,首先展現在二○○五年的春節包機,這是兩岸分治五十六年後,首度的客機雙向對飛、不中停、多點起降。他是在二○○四年十二月立委選舉結束後,確認執政當局已無法將各方期待的春節包機付諸實現,於是指示黨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曾永權帶頭推動。


其間,國民黨大陸事務負責人兩度前往北京,先後和國台辦主任陳雲林、第一副主任李炳才,進行前期溝通。最後由曾永權率團於 一月九日 到北京,和陳雲林共同敲定啟動春節包機工作,並以兩岸民間協商的方式來落實。這對於很久沒有好消息的兩岸關係,極具正面影響,獲得美國白宮和國務院的公開肯定。這是由在野黨主動,再由政府接手辦理的「朝野分工、全民共享」之首例,也是「和平之旅」的前奏。


連戰還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其實,在立委選戰期間,他已關注到二○○五年對國民黨的意義非凡,因為這一年,是黨的總理孫中山逝世八十周年、黨的前身同盟會建立一百周年、國民黨領導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台灣光復六十周年,以及國共領導人蔣中正、毛澤東重慶會談六十周年。


泛藍陣營過半的立委選舉結果,使連戰更有責任和決心,把「兩岸和平」的承諾為民眾兌現,於是結合時機特殊的二○○五年,形成了連戰決定要對兩岸關係有所作為的背景。而成功推動春節包機,就是第一步。


第二步為指派副主席江丙坤率團訪問大陸。春節過後,連戰與幕僚數度討論,決定組織前所未有的國民黨正式代表團,由江丙坤率領,前往敬謁南京中山陵和廣州黃花崗。


至於代表團究竟是否前往北京會見中共高層人士,或赴上海拜會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則尊重對方意見。國民黨這些決定,和後來發生的扁宋會,完全不相干,是依照自己的歷史背景和政治議程在推進;如果沒有扁宋會,也不會影響國民黨對兩岸關係的既定規劃。


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奉示向江丙坤報告了連戰的構想。 二月二十六日 ,他前往香港會晤從北京來的兩名國台辦局級官員,告知國民黨將於三月間組團赴南京等地,以紀念中 山 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並為未來連戰的大陸行舖路。


對方人員在了解連戰即將於二十七日的作出這項宣佈後,當天即趕返北京向上級反映,並於當天深夜探詢國民黨方面有無可能延後一天宣佈。顯然由於事關重大,對方需要時間向其最高當局報告。


但是國民黨中央已為二十七日的活動作了部署,必須按既定程序進行。在這場紀念二二八事件的活動上,連戰宣佈了江丙坤的任務,他強調在國人一致追求族群和諧之際,也應該同時追求兩岸和諧相處,才能避免戰爭,所以派出正式的國民黨代表團,「於三月間擇期」訪問大陸。此一宣佈立即成為重大新聞。


不過代表團啟程的日期,不能不考慮到一個特殊情況,那就是大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即將於 三月十四日 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換句話說,在中 山 先生逝世紀念日的 三月十二日 登上中山陵,對國共雙方都不方便。


國民黨方面一再思考,並經與大陸方面溝通,作出以下調整:


一、代表團訂於 三月二十八日 先前往廣州,此一時間點選在反分裂法通過和民進黨的反反分裂法遊行之後,並在三二九黃花崗起義紀念日之前,以便趕在 三月二十九日 當天,赴黃花崗祭拜國民黨七十二烈士,再赴南京敬謁中山陵;


二、代表團不到上海而到北京,一方面藉祭拜北京香山的中 山 先生衣冠,以示有始有終地紀念孫中山逝世八十周年,另方面將會見大陸政協主席、中共中央對台領導小組副組長賈慶林,以示提升國共兩黨接觸層級,為日後的「連胡會」墊台階。


雖然當時執政當局批評以時機不宜,在中常會上,也有一位與會者發言認為,在中共反分裂法通過之際,國民黨應暫緩派團。但是連戰根據黨內的參考性民調和媒體民調,所顯示的多數民意支持國民黨登陸,信心十足地拍板定案。


連戰的用意在於彰顯台灣愈是面臨兩岸問題的挑戰,國民黨愈要展現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跟在執政者的民粹旗幟後面走,以提供民眾理性選擇的機會。況且反分裂法在實際上,承認了兩岸分治的現實,此為民進黨政府有意或無意地忽視,卻是台灣可以運用的空間。事後證明,連戰做了完全正確的決策。


另一條管道也同時運作。經過大老徐立德穿梭,大陸方面決定委請對台工作的二把手賈慶林在會見江丙坤等代表團成員時,正式邀請連戰前往訪問。顯然地,一系列的周詳設計,按步就班地進行著。


三月二十八日上午,定位為「緬懷之旅、經貿之旅」的代表團如期出發,掌握一切情況的連戰,於當天下午從容赴日本名古屋訪問。代表團先後於二十九日上午、三十日上午,祭拜了廣州黃花崗烈士墓和敬謁南京中山陵。


三月三十日晚,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陳雲林在宴請江丙坤一行時指出,國民黨這次派團前來,「開啟了貴我兩黨之間黨與黨對話的先聲」。此一定位對中共極具重要性,也就是從兩岸分治之後,中共持續提議的國共談判,一直未獲回應,至今終於以「國共對話」的性質出現。同時,也使連戰於二○○○年十月,在中常會首度提出的「兩岸政黨交流」,達到空前的正式形態和規格。


三十一日下午,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會見江丙坤一行時,明確地說:「國民黨主席連戰已表達來大陸訪問的意願,我們歡迎並邀請連戰主席在他認為合適的時候,訪問大陸。」這段善意的表達,落實了兩黨此前無數次溝通的結論,可謂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兩岸政治交往最重大發展。人在日本的連戰,於第一時間接獲了幕僚的報告。


當天晚上,北京飯店十八樓進行著一場當時並未公開的餐敘。賈慶林是東道主,應邀出席的是江丙坤、張榮恭,政策會副執行長鄭逢時、黃福田,以及連戰辦公室主任丁遠超。座陪的有陳雲林和國台辦第一副主任李炳才。


雙方人士都很肯定這次國民黨代表團的成果,包括:完成了祭拜黃花崗、敬謁中山陵和國父衣冠的「緬懷之旅」;代表團與國台辦於 三月三十日 晚間會談,達成了十二項共識的「經貿之旅」;賈慶林發出對連戰的邀請,以促成連戰的「和平之旅」。


席間,談到為了更加彰顯慎重性,賈慶林欣然同意的向外界強調他對連戰的邀請,是代表中共中央和總書記胡錦濤,而非只是他個人的邀請,以避免有心人士在蛋裡挑骨頭,作反面文章,而破壞美意。中共高層在此展現了彈性與誠意。


隨後,新華社果然發出了陳雲林的談話指出:「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會見江丙坤副主席時,是代表中共中央、代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歡迎並邀請連戰主席在他認為合適的時候,訪問大陸。」


如果以三步曲來形容,那麼一步曲是春節包機,二步曲是江丙坤的大陸行,三步曲就是接著要登場的連戰大陸行。黨部開始緊鑼密鼓地展開各項準備。不過畢竟不是突如其來的事,所以早已規劃好的行程、議題、參與人員、預定達成的目標等,都將有序地派用上場。當然仍須和對方再作溝通,以便確認。


既然是為了追求和平而前往,那麼就應該和對岸在此一最關鍵的議題上,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而連戰多年來的主張,就是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這也是他在三二○前提出「兩岸和平路線圖」的終極目標。但是,中共會同意嗎?


自 一九九五年一月三十一日 ,時任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的江澤民,提出「江八點」之後,中共一直都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作為訴求.未曾提過兩岸簽署相關的協議或協定之類的話。


一方面是因為在大陸的政治文化中,很少針對同一個重大議題,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所以就都沿用江八點說的「結束敵對狀態」。更早的一九七九年元旦「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中,說法則是「結束軍事對峙狀態」。另方面是中共一直顧慮協議或協定之類的文件,恐生政治困擾,尤其不願被解讀為國與國之間的事務。


然而,連戰的到訪是個新形勢,中共領導人充份了解必須以新作風、新觀點,來處理國共兩黨之間,以及海峽兩岸之間的問題,也就是既然邀請連戰,主題又是和平,那麼就有必要對連戰最重視的這項主張,作出積極回應,而不能只是老調重彈。


實際上,在一年前的四月,國台辦一位副主任於會見國民黨大陸事務負責人時,就曾表示:「我們查過,一九四五年蔣介石、毛澤東簽的就叫雙十協定,所以現在應該也可以不避諱協定或協議這類文件名稱。」


可見中共早有心理準備,也是原本為了因應連戰一旦當選中華民國總統,而做出的實質準備。因此,連戰的幕僚在研擬連胡會的文件時,納入了兩岸達成和平協議的主張,作為「和平之旅」的重要目標之一,並在後來兩黨的預備性磋商中,獲得大陸方面認同。這是一大突破,使得原本是連戰單方面的主張,成為他和大陸領導人胡錦濤的共識,對兩岸關係的意義與價值都極重大。


關於兩岸建立共同市場的議題,也是如此。兩千年台灣政黨輪替後,曾任行政院長的國民黨副主席蕭萬長,積極提倡建立兩岸共同市場,引起大陸經貿界的注意,但中共官方一直沒有正式表態。連戰本來就認為兩岸必須加強經貿連繫,並且走向制度化,因而支持建立兩岸共同市場。


這是考慮到大陸和港澳之間的CEPA|「更緊密經貿安排」,如果適用在兩岸,恐被某些人士解讀為走向一國兩制,如此政治化的結果,就破壞了經貿合作的利益與宗旨,不是有誠意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各方人士所樂見。


經過連戰的幕僚向對方提出建議後,大陸方面反覆研商,決定接受國民黨的意見。雙方都認為共同市場的概念,相對彈性,可以納入雙方有共識的主張,排除有爭議的問題,適合用在兩岸之間。這又是一大進展,釐清了五年來中共對共同市場的模糊態度。


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是另一項不可迴避的議題。尤其二○○三年春的   SARS危機,使台灣人民感到參與世界生組織的需要性更為迫切,連戰的大陸行勢必要觸碰此一問題,為台灣人民發聲。


國民黨深知解決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如維持奧林匹克運動會會籍、參加亞洲開發銀行、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等,都須經由兩岸授權管道的談判。但在當前兩岸談判無法重啟的情形下,在野的國民黨能做的,是促使中共單方面作出彈性處理和採取一定的開放措施,以表達對台灣人民的善意。


要推動以上相關的事務,不可或缺的兩條途徑,一是兩岸官方代表的正式談判,一是兩岸政黨的溝通協商。這兩條途徑若相輔相成,效果最大。然而五年多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包括中共和民進黨政府對有無九二共識的根本性分歧,以及陳水扁的言行不一、甚至言言也不一,以致兩岸官方的授權管道無法恢復,那麼兩岸政黨的交流接觸,就更有必要。


因此,國民黨在研擬連胡會的文件時,同時強調了兩岸應該復談,以及建立國民黨與中共之間的黨對黨交流機制。於是含蓋了兩岸復談、和平協議及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經濟合作及建立共同市場、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建立兩黨平台等主張的文件,成為國民黨和大陸方面進行預備性磋商的根據。


中共則希望雙方能夠表達在兩岸關係與兩黨對話上,共同的基本立場和政治基礎,其中最關鍵的是如何對台獨問題表態。事實上,國民黨一貫主張反對台灣獨立,包括李登輝擔任國民黨主席時,反獨與統一曾是他對兩岸關係的言論主軸。


最具代表的應是李登輝當選第一位民選總統後,於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日 發表就職演說時,斬釘截鐵地強調:「台灣獨立不可行、沒必要!」進而提出「統一時間表」:「在二十一世紀,兩岸中國人必將完成和平統一的歷史大業!」相對於中共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把統一列為二十一世紀的任務,僅屬政治號召,李登輝的「二十一世紀必將統一論」,無疑比中共還統。但他下台後,竟變成激進的台獨總指揮。


相較之下,言行一貫和思想中道,是連戰的人格特質。在九十年代後期,當李登輝高唱國家統一,以及民進黨、陳水扁鼓吹台灣獨立之際,連戰就提出了「不統、不獨、不對立」的三不,輔以「要和平、要交流、要雙贏」的三要。如今事實證明,這代表了台灣主流民意。按此思維和作法,當前中共反分裂法中有關以非和平方式對付台獨的規定,實無用武之地。亦即只要台灣的主流民意走對方向,兩岸就沒有以非和平方式解決問題之虞。


因此,連、胡共同表達反對台獨,對國民黨而言,完全不是問題,更可降低台海危機。又關於九十年代兩岸協商的開啟,國共兩黨本來就都認為,是因一九九二年時已達成共識,所以安排連、胡共同重申九二共識,也很自然,而且有助於強化雙方互信。這就形成了連胡會談公報中三項「共同體認」之一的「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謀求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兩岸同胞利益」。


至於「和平之旅」的行程,首站理應是南京。連戰深知身為中國國民黨主席,於國民黨從大陸播遷到台灣五十六年後,首度率團訪問大陸,第一腳踏上中山陵,是絕對必要的。試想,繼抗戰勝利後的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與一九四六年五月,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先後以單獨方式,和率領文武百官敬謁中山陵,時隔一甲子,黨主席又率團敬謁黨總理的陵寢,將會是何等地令所有黨人、令所有尊重國民黨建國歷程的中華兒女,感到振奮和激動!


必要的行程還有:


|前往北京會見中共總書記、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並舉行國共兩黨最高層級會談。這是「和平之旅」的主戲。六十年前的蔣毛重慶會談,雖簽署了雙十協定,但是後來,雙方仍以戰爭來處理彼此間的關係,導致一九四九年迄今的兩岸分治。現在國民黨第五代領導人連戰,將與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見面,象徵這兩個主導中國現代政治歷程的政黨,在兩岸與國際新形勢下,正式言和,並以共同意志來推動兩岸交流與和平。


|在北京大學辦公樓禮堂發表演講。這個地點是少數重要國家元首訪問北大時的演講場所。北大前身燕京大學,是連戰母親趙蘭坤的母校,所以他演講時幽默地說:「北大是我的母校|母親的學校。」獲得如雷掌聲。


|到西安祭掃祖母墓,以及參觀他就讀過的後宰門小學。出生於西安的連戰,重返別了六十一年的地方,將是一趟反映深刻情感的旅程。行前,他多次向幕僚談到抗日戰爭期間,在西安躲避日機轟炸的經驗,既似近鄉情,又顯熱切期待。


|前往上海拜會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以及向從各地前來的大陸台商組織負責人發表演講。汪道涵的談判對手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已於二○○五年一月去世,在各方懷念的辜汪會成為絕響之際,連戰拜會汪道涵,可以促使各界重溫國民黨執政期間的兩岸制度性協商。而向台商演講,形同一場在外打拚的台灣業者前所未有的上海大會師,連戰將藉機表達足以激勵他們的國民黨理念。


四月十四日,國共兩黨人員在香港磋商。國民黨方面由秘書長林豐正、大老徐立德領軍,參加的有文傳會主委張榮恭、行管會主委張哲琛、前陸委會主委蘇起、政策會副執行長黃福田等。中共方面參加的是國台辦副主任李炳才、孫亞夫及多位局級官員。臨時未克前來的陳雲林,數度來電話作溝通。雙方就連戰的行程、議題,以及連胡會的公報內容,達成了基本共識。在此之前,大陸方面已明確建議在四月下旬啟程。


四月十八日,林豐正再率張榮恭、黃福田赴北京,與陳雲林等進行最後一次的預備性磋商。大陸方面有十餘位人士出席,安全保衛部門就連戰行程的安全部署,作了十分詳盡的說明,給予連戰最高禮遇,包括同意連戰的隨扈可以隨身帶武器。國民黨方面要求對方,提供給新聞界和訪問團的文字材料,均使用正體字,而不用大陸的簡化字,也獲對方同意,再開歷來兩岸交流的首例。


這場巨細靡遺的會議,在釣魚台國賓館進行,從晚上八時半開始,到結束時,會場時鐘指向三時正,這已是翌日了。其中最重要的連胡會公報內容,經過文字調整,獲得基本確認,並攜回經連戰仔細審閱。根據了解,中共領導層包括胡錦濤在內的九名政治局常委,一一核閱了這份六十年來國共之間最重要的文件。


這就是後來在 四月二十九日 發佈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會談新聞公報」,其中包括以下五大願景:


|促進盡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


|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


|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


|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


所謂願景,其實是台灣社會的語言,大陸一直無此用詞。一向措辭謹慎的中共,接受了國民黨方面的意見,認同願景是在前景或遠景當中,注入了積極意志,從而能夠更快、更好地落實。中共九常委一致採納了這個用詞,不失為兩岸一項饒富趣味的交流。


五大願景又是本著何種精神呢?雙方幕僚經過數度互動,總結出「結束過去,開創未來」八個字。誠然,自從一九二一年中共建黨後,國共兩黨經過幾番和解、鬥爭、甚至戰爭的循環,如今為了兩岸人民的期待,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以及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已到了必須從兩黨和解來推動兩岸和平的時候了。


直到在連戰啟程前兩天,雙方幕僚又加以思考,認為可再提升連胡會的精神,亦即把兩黨關係更加明確地擴及兩岸關係,以爭取兩岸人民和國際社會進一步肯定,於是商議以「正視現實,開創未來」,取代原來的「結束過去,開創未來」。


此處所指的現實,除了涵蓋國共和解外,還隱含兩岸分治的現實,加諸以正視兩字,意涵更深更廣。連戰和中共九常委分別重新加以核定,這就是連戰在啟程前一天的記者會上,多次強調現實兩字的用心所在。「正視現實,開創未來」八個字,最後正式納入連胡會談公報而公諸於世,成為五大願景的指導思想。


北大演講是連戰的另一重頭戲。未演先轟動,僅可容納八百人的具有傳統的北大辦公樓禮堂,入場券早已分配一空。在台北的連戰更沒閒著,他和幾位大師級的學者專家多次腦力激盪,不斷碰撞出思想火花,確立了主軸和架構。 四月二十九日 上午,他在北大不看稿地發表了四十分鐘演講,從他口中說的話,與原稿相似度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他從北大引領風騷的自由主義傳統談起,延伸到國共兩黨三民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兩條路線,以及兩黨以此分治海峽兩岸,進而到現在兩黨共同追求和平與發展。這篇以「堅持和平,走向雙贏」的演講,總體表現有目共睹,博得海內外人士一致讚譽。


四月二十五日,即連戰啟程的前一天,他和陳水扁通了電話。陳水扁的態度,從原本強烈批評連戰此行,轉為「祝福」。針對陳水扁要求不要和對岸談政府未授權的事項,連戰鄭重告以「國民黨的政策與立場,都十分清晰,也很一貫,所以此行不會增加什麼,不會減少什麼,也不會改變什麼」。這正是「和平之旅」的政策思維,後來透過訪問大陸的全程,證明完全如此。


四月二十六日,連戰率團從台北出發,經香港轉往南京,開啟了中國現代史上最重要的兩個政黨之間,六十年來的正式和解。北京一位核心智囊事後公開指出:「連戰之行,使兩岸關係全面解凍。」另一位核心智囊向國民黨大陸事務負責人表示:「連胡會拔除了台海戰爭的引信。」


簡而言之,連戰所思索的及其行動,是國民黨要在民進黨政府對兩岸關係採取「斷流、對撞、雙輸」的作法之外,提供台灣人民有選擇「交流、對話、雙贏」的機會,而「和平之旅」則是以具體行動,落實他一貫主張的兩岸「共創和平、共謀發展,共享繁榮」!                              


 


註: 作者__偉修。摘自「歷史的轉捩點」,台北巴札赫出版社。2005年8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cjyc39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