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胡會十周年 張榮恭:兩岸現和平發展希望

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中評社 黃博寧攝)

  中評社南京4月25日電(記者 倪鴻祥)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25日上午在南京出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回顧與展望、紀念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10周年研討會”上表示,2005年4月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和平之旅,讓兩岸關係出現了和平發展的希望,打開了海峽兩岸從惡性循環轉為良性互動的機會之窗,成為台灣人民於2008年3月選擇國民黨重新執政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年是2005年連胡會之10週年紀念,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與中共中央台辦所屬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會同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在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共同舉辦“兩岸關係和平及展回顧與展望、紀念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10周年研討會”。

  研討會國共雙方與會的高層,中共代表包括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前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副會長孫亞夫;國民黨代表為黨副主席郝龍斌率黨副秘書長盧秀燕、立法委員徐志榮、台北市黨部主委陳永仁等人。張榮恭代表連戰出席並發表“和平之旅10週年”講話,以下為張榮恭致詞全文內容:

  和平之旅十週年

  整整十年前的2005年4月,是兩岸關係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台海局勢動蕩不安,但是,2005年4月26日下午4時40分,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先生踏上南京土地的那一刻起,兩岸關係出現了和平發展的希望,打開了海峽兩岸從惡性循環轉為良性互動的機會之窗,成為台灣民眾於2008年3月選擇國民黨重新執政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0年5月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批評台灣是“最大的地雷”;布什總統更直接指出,“台灣領導人有意改變現狀,這是美國反對的”。大陸也因而制訂了“反分裂國家法”。可見“台獨”動向已經造成台海驚濤駭浪,嚴重危害著台灣民眾的福祉。就在這種艱難的形勢下,中國國民黨決定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乃有連主席率國民黨代表團到大陸的“和平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之旅”的準備行動,或者可以說是“和平路線圖”。首先是2005年1月的春節包機直航。當時,在野的國民黨受連主席指示率先倡議實施春節包機,反映了廣大台商的心聲,並且派遣協商團前往北京,獲得中共中央台辦正面回應,終於促使當時台灣政府在舆論壓力下接受建議。這是兩岸首次實現“多點起降、雙向對飛、不經港澳”的直航,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上,相當具有突破性。因此,同年2月,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訪台會見連戰先生時,也當面肯定了國民黨推動這次春節包機。

  其次是同年3月,江丙坤副主席受連主席委託率團到大陸展開“緬懷之旅”、“經貿之旅”。“緬懷之旅”是為了紀念中國國民黨的先烈,所以首站特別選在3月29日黃花崗起義紀念日到廣州黃花崗致祭,翌日前來南京中山陵致祭中國國民黨創黨總理孫中山先生,4月1日又前往北京香山的孫中山先生衣冠塚致祭。“經貿之旅”指的是為了促進兩岸的經貿互利,所以3月30日晚上在北京,江副主席所率的代表團和陳雲林先生等中央台辦幹部坐下來討論。這次國共兩黨正式會談,距離上一次1949年4月,時隔五十六年之久,而上一次以破裂告終,這次則在互利雙贏的目標下達成12項結論;這些有助兩岸交流的結論後來都在民意支持下陸續實現。
 
 
  這次訪問是中國國民黨遷台後由黨主席正式指派的最高層級大陸參訪團。記得陳雲林先生在歡迎宴會上說,“開啟了兩岸政黨對話的先河”。我們也在訪問中獲得告知,胡錦濤先生決定以總書記名義邀請連主席率團來訪。早在2000年5月,連主席就在國民黨中央中常會上指出,“兩岸的政黨有必要交流溝通,為促進兩岸關係貢獻一份心力”。當時正值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國民黨已經意識到不能在兩岸關係將進入不確定的形勢下無所作為。兩岸政黨的交流溝通終於在“和平之旅”時,到達前所未有的歷史高點。

  不容否認地,當時台灣社會在政治勢力策動下,存在某種異常氣氛,例如出現所謂“法辦”江丙坤先生的聲音;或用暴力干擾國民黨代表團出境等等,所以“和平之旅”既需要有衝破險阻的決心,也需要有做出成果的信心,完全取決於決策者的胸懷、膽識與智慧。誠如連主席於北京大學演說指出,“假如我們不做,誰來做!假如現在不做,什麼時候做!”後來的事實證明,此一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2005年4月27日上午,連戰先生率中國國民黨所有的副主席與黨務主管晉謁中山陵,這是繼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蔣中正先生晉謁中山陵後,時隔60年才又有國民黨主席前來,意義非常之高。4月29日下午,連主席與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會談,這是繼1945年10月國共兩黨最高層在重慶會談後,時隔整整一甲子的歷史性會談。記得當天連戰先生繫著藍色領帶,胡錦濤先生繫著紅色領帶,他們見面握手寒暄的那個時刻,震動了整個華夏大地,相信所有在電視機面前的炎黃子孫,莫不都為之激動鼓舞。

  “連胡會”發佈了“兩岸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公報,標誌著國共兩黨正式和解,其意義不只是在兩個政黨之間而已,而是對所有兩岸人民、整體兩岸關係都具有柳暗花明的方向性意義。當時我奉連主席之命,最先在北京飯店向海內外媒體宣讀了“連胡會”公報,備感榮幸。以下說明“和平之旅”的三點意義。

  一、“和平之旅”是中國現代史上的大事

  1949年之前,國共曾以戰爭來處理彼此間的關係;1949年之後,兩黨隔海互相為敵、互不往來;2005年的“和平之旅”帶來了和平曙光,給台灣民眾另一個選擇的機會。同年繼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先生親自提議,將五項願景列為國民黨的政策綱領。因此,台海局勢的積極性轉折可謂是從國共兩黨和解對話,邁向兩岸人民和諧相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是現代史上值得特別著墨的大事。
 
 
  二、“和平之旅”指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方向

  在此之前,台灣執政者因一再衝撞台海紅線,被國際輿論視為“麻煩製造者”,使得台灣民眾受累。而五項願景給海峽兩岸在對立還是對話、斷流還是交流、互利還是互撞之間,提供了清晰可辨的選擇方向,指引出和平發展有益於台海穩定、有益於區域安全,台灣民眾因而肯定了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當時國民黨駐美代表獲得美國方面告知,布什總統高度評價以“一次歷史性訪問”(a historic trip)。

  三、“和平之旅”確立了建立互信、共創雙贏的務實途徑

  兩岸之間存在政治爭議是客觀的事實。唯有建立互信、求同存異,才能合作互惠、共創雙贏。五項願景就是本著此一途徑而提出,並且使得2008年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能夠立即改善,堂堂登上和平發展的正軌,包括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制度性協商、全面直航三通、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擴大台灣的國際參與、建立黨對黨溝通平台等,當然未來還有加強經濟合作、確保台海局勢和平穩定、進一步擴大台灣的國際參與,以及兩岸共同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等等許多事項擺在我們面前,其中不乏難度較大的工作,有待不斷努力,更多更好地產生成果。

  既然兩岸和平、共同發展受到兩岸主流民意的支持,也獲得國際輿論的讚賞,那麼兩岸各界便都應該全力鞏固,並且加以深化,以持續提升兩岸人民福祉,也有助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為此我個人認為

  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

  兩岸各自的憲法、法律、制度都實行“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定位兩岸關係,所以兩岸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完全是理所當然。一些質疑“九二共識”的聲音,其實是漠視了這個基礎行之有效、成果斐然的事實,甚至是出自“台獨”的需要,而不是站在維護和強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立場。當然兩岸也保留了對“一個中國”涵義的不同解釋,這正是擱置爭議、良性互動的體現。未來兩岸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還有廣闊的為民謀利的空間可以發揮。
 
 
  要具備民族視野、抱持民族情懷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龍的傳人,始終受中華文化薰陶,應該都要具備和培養民族視野,抱持和發揚民族情懷,一起在大江南北奔騰茁壯。大家都敬重的王永慶先生說得好:“大陸也是我們台灣人的!”這是何等的抱負與氣勢!而百萬台商在大陸經營事業,克難向前,把大陸當作自己施展拳腳、追逐夢想的天地,正是“經濟逐鹿中原”!相信大陸會長期支持台灣的有志者前來開展“現代意義的問鼎中原”!同時,兩岸必須在區域經濟整合中,互相協調、互諒互助、互不缺席,攜手展現炎黃子孫的氣度與能力。

  要追求互利融合、振興中華

  互利融合既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手段,也是目的。唯有不斷增強互利、化解疑慮,才能促進融合、消除分裂。2008年5月以來,兩岸所有的交流與協商,都是在創造“和平紅利”,以爭取更多民意認同和平發展。而仍有一些民眾未能正面理解兩岸關係,甚至有時形成阻力,必須透過兩岸展現更大的毅力、更多的效益來加以克服。孫中山先生不僅是中國國民黨永遠的總理,更是兩岸都尊崇的偉人,他所最早發出的號召“振興中華”,至今仍然剛勁有力地策勵著整個民族,只要兩岸關係在既有的政治互信下,持續和平發展,同時,雙方都致力於民權發達、民生樂利,就是走在民族復與的大道上。

  十年來,國共兩黨溝通平台對台海局勢和平穩定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未來理應繼續如此。國共關係的重要性顯而可見,卻當然不等於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是雙方人民多層次、多領域的關係。但是兩岸執政黨之間的有無互信與互動,必然決定兩岸關係能否和平發展。而任何負責任的政黨,都有義務基於人民福祉,義不容辭、理直氣壯地推動兩岸共創和平、共促穩定、共謀發展、共享繁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cjyc39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