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兩岸良性互動 台灣才有出路

 

  張榮恭,1950年1月1日出生,台北市人,輔仁大學法律系、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畢業。1977年進入中央通訊社工作,歷任大陸新聞部編輯、主任,執行副總編輯兼大陸新聞部主任;1998年進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工作,歷任大陸工作會主任、政策會副執行長兼大陸事務部主任、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兼大陸事務部主任、副秘書長兼大陸事務部主任;2011年至2015年任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現為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世界民主聯盟常務理事、海基會董事。
  
  張榮恭自1990年代初起,即以新聞工作者身分經常訪問大陸,是1995年“李六條”的執筆者。1998年成為第一位訪問大陸的國民黨陸工會主任,並且擔任同年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訪問大陸的發言人。
  
  2004年底,張榮恭奉國民黨主席連戰之命,先行與大陸溝通春節包機直航;先後擔任2005年3月副主席江丙坤大陸參訪團的秘書長、同年4月“連胡會”的國民黨方面發言人,並扮演了幕後運籌帷幄的角色;也是2008年後三次“吳胡會”的國民黨方面發言人;以及“副總統”當選人吳敦義2012年3月出席博鰲會議的發言人。
  
  2015年4月,張榮恭代表連戰出席南京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發布十周年”活動。
  
  問:今年4月29日是“連胡會”十周年,其實在連戰主席展開“和平之旅”前,國民黨先推動了2005年的春節包機,江丙坤副主席也在3月訪問了大陸,敲定“連胡會”,請您談一下當年的背景及經過情形?  

  答:過去七年來,兩岸關係一直走在和平發展的軌道上,可能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會覺得兩岸和平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忘記過去很多人的努力。
  
  連戰主席的“和平之旅”不是一個突然發生的冒進行動。2004年底,面對陳水扁政府不斷衝撞大陸,大陸正在草擬《反分裂國家法》,台海局勢一觸即發,連主席認為,中國國民黨雖然只是在野黨,但應該提供台灣人民另外一種選項,那就是“和平之旅”的思想背景,但我們事先採取了兩個步驟。
   

 

 
  首先,2004年12月“立法委員”選舉,國親合作,泛藍過半。有了這樣的民意基礎,我自2004年底奉連主席的指示兩度跟國台辦溝通春節包機。2005年1月,國民黨公開派團赴北京拜會國台辦,當時有十多位台商會長在場見證,得到大陸正面的回應。陳水扁政府最後也接受了,2005年春節終於實現了兩岸有史以來第一次“雙向對飛、多點起降、不經港澳”的創舉。
  
  其次,連主席指示江丙坤副主席3月28日登陸廣州,我是該團的秘書長。3月29日我們去黃花崗祭弔革命先烈時,現場人山人海、寸步難行。30日抵達南京中山陵拜謁,這是國民黨遷台後第一個祭中山陵的代表團。面對總理的陵寢,我感到愧對總理,因為中國國民黨在台灣變成了在野黨。孫總理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的人,該口號到現在還激勵著整個中華民族。
  
  當天晚上我們到達北京。國共兩黨進行協商,這是國共兩黨自1949年4月北平談判之後的第一次會談,但上一次會談以破裂告終,我們卻談出了12項經貿及文教交流的共識,這些共識後來也已全部落實。我們向國台辦主任陳雲林表達台灣希望能參與世界衛生組織,隔天我們見到國務委員唐家璇時又再提了一次,唐回覆說大陸會考慮,果然台灣後來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這一趟經貿之旅,也是緬懷之旅,可以說非常成功。

  問:連戰主席於2005年4月26日展開“和平之旅”,寫下了歷史新的一頁,請您回憶一下“和平之旅”的過程及分析一下其歷史意義? 
  
  答:江副主席一行回來後,各項民意調查顯示,民眾很支持國民黨,陳水扁當時惱羞成怒,也有人提出要法辦江丙坤,我覺得民進黨講那種狠話,大概是要阻止連主席前往大陸,但連主席毅然決然、不為所動。
  
  連主席4月26日踏上南京的土地,4月27日弔祭中山陵,中國國民黨當場正式宣讀祭文,該祭文經過我的審核和修正,我感到非常榮幸。而國民黨主席祭中山陵距離上一次,1945年抗戰勝利後蔣總裁祭中山陵,已隔了整整60年。
  
  4月28日晚上連主席到達北京,在北京市委書記的晚宴上,連主席引用了中山先生民國13年12月31日抵達北京時所講的,“中華民國”諸君,我這一次到北京來,不是為了爭地位、爭權力,而是為了救國救民。
  
  4月29日上午連主席在北大的演講是一場思想層次很高的演講,他敘述了整個中國近代史,一直到兩岸分治,也談到現在應該如何尋求和解,脈絡清楚又有條理。大陸電視實況轉播了那次演講,沒有任何秒差。
  
  29日下午3點和胡錦濤總書記見面,連主席繫了藍色的領帶、胡總書記繫了紅色的領帶,其意義不言而喻,他們握手的那一剎那,振動了整個華夏大地,寫下了歷史的新篇章。“連胡會”距離上次國共兩黨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與毛澤東在重慶會談,時隔60年,但是上次會談後,國共兩黨以戰爭處理了彼此間的關係,“連胡會”提出的五點願景,都按部就班地逐一實現,只有和平協議還沒有談。
  
  “連胡會”後,連主席在人民大會堂召開記者會,我奉命宣讀五項共同願景。還記得我當時說:現在我宣讀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會談新聞公報,2005年4月29日,然後逐字宣讀下去。
   

 

 
  問:您以為“和平之旅”的成功及“連胡會”達成五點願景,與國民黨能在2008年重新執政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答:美國布什總統當時對國民黨駐美代表說,“和平之旅”是“一次歷史性的訪問”。“和平之旅”的成功證明兩岸除了衝突、對峙之外,還可以走一條和解、對話的道路。
  
  2008年國民黨會勝選,除了陳水扁執政後期嚴重貪腐,馬英九的清廉形象成為很大的反差,另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兩岸關係。民進黨執政八年兩岸關係動盪不安,老百姓無不希望能夠處在安居樂業的環境中,安居就是台海和平,樂業就是繁榮富庶。馬英九在競選中就提出7月4日三通直航,開放大陸觀光客,因此,可以說,除馬英九的個人形象外,兩岸關係是國民黨能重新執政的重要因素。
  
  馬英九當選後,兩會立即恢復協商,實現了三通直航,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而在2005年列入國民黨黨綱的“連胡會”五點願景,也就成為國民黨推動兩岸關係的重要指導。

  問:您歷任李登輝、連戰、吳伯雄和馬英九等四位國民黨主席的大陸工作會、大陸事務部主任,請問您怎麼評價他們的兩岸主張? 
  
  答:李登輝1990年成立國統會時說要加速國家統一,講得非常豪邁,1992年引用我建議的“問鼎中原”,1995年發表回應“江八點”的“李六條”,1996年他又在第一次民選“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和平之旅,我當時很激動地寫了報告,就進行和平之旅提出意見。其實,李登輝在位時講了幾百次統一,還開口閉口講“兩岸的中國人”,但他心口不一,終於走往另一個方向,至為可惜。
  
  連戰、吳伯雄、馬英九三位主席的大陸政策說法,基本上都延續了國民黨的傳統,當然每一個人的作法不太一樣,但都在兩岸關係上達成一定的成就。連主席的部分我剛才已經講了。吳主席2008年5月28日和胡錦濤總書記見面,那是1949年以來兩岸執政黨領導人的第一次見面,2009年又有一次,他卸任黨主席後又受馬主席的委託,以榮譽主席的身分繼續與胡錦濤及習近平對話。
  
  馬英九2008年勝選後把國民黨的主張變成政策,功不可沒。至於他講的“不統不獨不武”其實是有解釋的,“不獨”及“不武”都很清楚,有關“不統”,他講的是在他任內不談統一。但由於主管大陸事務的政府機構對馬英九的說法解讀不夠,有意無意讓人把“不統”視為“不統一”,這難免影響了台灣社會對於統一的看法。
  
  問:您很早就表示歡迎民進黨人士參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最近又表示國共關係不等於兩岸關係,請問您怎麼看民共交流?對於蔡英文最近提出的“維持兩岸現狀”,您有什麼看法? 
  
  答:蔡英文提出要維持兩岸現狀是在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訪問美國回來後說的,顯然美國人告訴了吳絕對不要改變現狀。不過,過去多年,民進黨及蔡英文都說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是“親中賣台、主權流失”,如現在主張維持現狀,是不是應該先洗刷對國民黨的誣衊和攻擊,然後再談維持現狀。
   

 

 
  兩岸的現狀是什麼?當然就是和平發展,問題是,和平發展從連主席“和平之旅”以來,始終都是有政治基礎的,不是憑空而來的,這個基礎就是連胡公報裡面講的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民進黨堅持“台獨”黨綱,反對“九二共識”,完全與大陸對立,它目前是在野黨,還不至於起太大的作用,只是無法展開民共交流,可是這樣的黨一旦成為執政黨,兩岸關係怎麼可能和平發展?蔡英文終究要面臨如何處理“台獨”黨綱和“九二共識”的問題。另外,她提出要維持現狀,也證明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合乎國際社會及台灣人民的需要。
  
  問:在“朱習會”上,“兩岸同屬一中”再度成為焦點,其實吳伯雄早在2013年與習近平會面時就談到“一中框架”,但“一中框架”在台灣似乎未深入人心,您認為原因何在? 
  
  答:“朱習會”講到“兩岸同屬一中,但內涵定義不一樣”,這完全符合1992年8月1日李登輝親自拍板的“關於一個中國涵義”,講的就是台灣和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同屬一中”只是後來簡化的字眼。
  
  2012年3月吳榮譽主席見胡總書記時就談到“求同屬一中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連戰榮譽主席2013年2月見習總書記時也說“求一中架構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同年6月吳榮譽主席又在“吳習會”上說,“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用一個中國架構定位兩岸關係”,可見國民黨對一中的理念是有固定看法的,而這完全合乎國民黨的黨綱。至於一中涵義不一樣,那是因為兩岸還沒有坐下來談,如果兩岸現在對一中涵義的看法就完全一樣,那不就統一了嗎? 
  
  在兩岸未展開政治對話前,在台灣講“一中”就是指“中華民國”,不過,“中華民國”不應該被一些人,尤其是蔡英文、民進黨,拿來當作“台獨”的擋箭牌。陳水扁講的“中華民國”是台灣”把“中華民國”窄化了,我們講的“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涵蓋範圍和大陸的主張是重疊的,雖然現在有兩個治權存在,但雙方對於中國的主權是沒有差別的,這樣子排除了“台獨”的空間,兩岸才能和平發展,最終解決政治問題。如果用“中華民國”來區別中國大陸或區別中國,兩岸關係一定沒有辦法發展,而且會走上衝突。這一點,國民黨人也要注意,切勿在思想上慢慢飄離中國。尤其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不要忘記抗戰時的中國就是“中華民國”,而當時的“中華民國”就是中國,所以“中華民國”和中國兩者是不能切開的。
  
  至於台灣民眾為何不能接受“兩岸同屬一中”或“一中框架”,我認為有幾個因素,一是冷戰思想的延續,二是2000年之後受到“去中國化”的影響,三是兩岸的敵對狀態沒有正式解除,四是凡是大陸提出來的主張,台灣就會有人排斥。
  
  問:身為一個道地的本省人,您為什麼有這麼深的民族情懷? 
  
  答:我從初中開始就喜歡看與抗戰有關的書籍,所以自幼民族思想就比較強。我記得,初中時蔣經國先生鼓勵大家“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也相信這和“不折不扣的台灣人”,是相融相通的。
  

 

 
  台灣人本來就應該愛台灣,但如果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互相排斥,就會造成早期“台獨”分子在美國所鼓吹的台灣民族主義,那一定會與中華民族主義對撞。我覺得兩岸人民及政治家的民族情懷越重,兩岸關係的解決和處理就會越寬廣平順,否則,兩岸關係會越來越緊縮。
  
  問:您曾在中央社擔任要職,主管過國民黨的宣傳工作,又擔任過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請問您怎麼看媒體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答:台灣的教科書至今不脫“去中國化”的影響,馬英九雖然加以撥亂,但沒有完全反正,因此,媒體在宣導民眾正確的兩岸觀及國家認同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如媒體的觀點有偏差,就會使得台灣整個社會跟大陸發生衝突。我認為媒體有責任多報道兩岸和解對台灣人民有利的事實,而少渲染抹黑、抹紅的言論,以免造成民眾的誤解排斥,損及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也導致台灣的孤立。我更希望政治人物有勇氣為台灣打開一條兩岸互利雙贏的出路,並相信當打開這一條路時,人民一定會支持。
  
  問:您大半生奉獻給國民黨,一定不希望看到它再度失去政權,請問您認為在未來半年的時間裡,國民黨應如何努力轉敗為勝? 
  
  答:我認為,兩黨在“內政部”分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國民黨雖然目前看起來不見得有勝算,不過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有很大的優勢。蔡英文會一再講不要把台灣一切的問題兩岸化,她怕的就是兩岸關係,兩岸關係又涉及台灣的國際空間,這個國際空間不只是台灣的外交地位、代表權問題,它其實是整個區域的經濟整合,這是國民黨的強項。所以我認為,國民黨候選人應該在兩岸關係上提出宏觀的理念,尤其在台灣擴大國際空間及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上,怎麼跟大陸良性互動,這才是台灣的生路。

  (來源:觀察月刊22期/紀欣專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cjyc39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