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十分清楚兩岸關係是台灣這塊土地一切事務的核心問題,也就是台灣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是台海和平,而其關鍵則在於兩岸如何相處,尤其是台灣如何和民族意識強烈的大陸應對。因此,雖然台灣各政黨、政治人物都同樣強調和平,但卻因不同的政治立場和處理方式,而會有不同的結果。易言之,口說和平容易,但和平的目標絕非垂手可得。


早在二○○○年大選前,連戰就提出「不統、不獨、不對立」,「要和平、要交流、要雙贏」的「三不三要」原則,作為追求台海和平的方法,這種明確揭示「維持現狀」的坦誠主張,與李登輝曾高唱國家統一卻表裡不一,以及陳水扁圖謀台獨但危機四伏,形成對比。只因連續兩次總統大選的結果,未能讓他有機會以執政者的力量發揮其兩岸關係的理念。


二○○四年秋冬的立法委員選戰期間,陳水扁再度以其慣用的手段來操作兩岸議題,與三二○之前的大選期間一樣,又對連戰和他所領導的國民黨進行抹紅,包括所謂中共支持泛藍陣營,以及所謂九二共識就是投降共識等等。但是立委選舉的結果,證明抹紅的作法日益失效,民眾已無意一直接受如此操弄。


同時,各國政府和全球輿論因泛藍在國會席位過半,而對台海局勢大鬆一口氣,他們原來擔心萬一泛綠過半而導致台海危機升高。由此可見,國際社會對陳水扁執政以來的大陸政策,確已喪失信心。困於伊拉克問題與朝鮮半島問題的美國,也不容陳水扁繼續在兩岸關係上製造麻煩,這反映在美國高層官員對台灣評價的露骨變化。美國國務卿鮑爾四年前肯定台灣是個「成功的故事」,到台灣立委選前變成抑貶「台灣不是主權國家」;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四年前稱讚「台灣不是問題,而是機會」,到這次立委選後變批評「台灣是最大的地雷」。其實,美方不是真的排斥台灣尤其台灣人民,而是台灣對執政者危害台海穩定的不滿。


布希總統說得更清楚,這位被視為原本是美國和中華民國斷交以來最親台灣的總統,在二○○一年曾誓言美國「將竭盡所能協助台灣防衛」,到二○○三年變成直接指斥「台灣領導人有意改變現狀,這是美國所反對的」。此外,不難想見曾經明確建議「九二共識」的助理國務卿凱利,當聽到陳水扁攻擊「九二共識就是投降共識」時,會有何等感受了。


陳水扁在台灣人民和美國方面都反對他不斷攪動台海風浪的背景下,被迫調低姿態,就像三二○後,他收回了此前「對抗中國」的口號一樣,在立委選後,他又收回了選前「拚中國」的口號,而重新向大陸釋出善意。要和平、要交流、要雙贏,成了台灣民間的主旋律;避免危機則是國際社會期待於兩岸的最強音。於此形勢下,政治人物紛紛表達了訪問大陸以降低緊張情勢、發展兩岸關係的意願。


原本就對外處理兩岸關係抱有自信的連戰,鑒於立委選後的新形勢,決定對兩岸關係出手。畢竟如果再像過去四年那樣綁手綁腳,或忌於執政者亂拋紅帽,那麼自己少有作為事小,台灣人民與國際社會所期待的台海和平不達事大。


立委選後第五天,連戰在國民黨中央常會上表示,選舉結果是人民肯定國民黨提出的「走對路、台灣才有出路」,他進而指出:「兩岸關係是台灣發展的契機,是台灣生存發展最關鍵的問題,但民進黨本著『去中國化』的作為和台獨意識,沒有能力解決、改善兩岸關係。如今國會多數已出現,泛藍、尤其是本黨應掌握契機,展示我們的能力和力量,促進兩岸關係發展。」


他說:「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如何儘速開始對話,通過對話,討論當前所面對的各項問題,尤其是如何建立兩岸長期和平機制和協議。本黨應謀突破,否則實非兩岸人民之福。」這就是連戰親自下令黨內幹部推動春節台商包機的思想基礎,他不願再坐視執政者無能為力的狀態了。


事實上,如果政府有能力處理兩岸問題,在野黨即對此少有空間。例如國民黨執政期間的一九九三年辜汪新加坡會談,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只能以派出一組人到新加坡表示反對,來顯示它的存在;一九九八年的辜汪上海會晤、辜江(澤民)北京會晤,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已難表反對,而完全成為國民黨政府表現能力的機會。


換句話說,如果現在執政的民進黨也能有效推動兩岸協商,則在野的國民黨自無揮洒空間,更不會加以反對,畢竟兩岸復談是國民黨從執政到在野所懸念的重大目標。而當政府無能為力時,在野黨鑒於人民期待與國際寄望,自無不可主動付出心力之理。


立委選舉投票後數日,與國民黨互動密切的一些大陸台灣協會負責人,向黨部相閞部門提出了推動台商春節包機的要求。此時,距離陳水扁開出的三通支票應該兌現的日子,只剩兩週了。二○○三年九月,陳水扁曾信誓旦旦地發佈「三通三階段」承諾,也就是二○○四年三二○之前,是準備階段;三二○起是兩岸協商階段;二○○四年底是實現階段。然而到距離所謂直航實現階段只剩兩個星期的時刻,既未見兩岸協商,當然更毫無實現直航的希望,於是個案性質的包機,成為台商所能寄望的低度目標了。


並非民進黨攻府不想推動包機,因為一來可以抵銷直航支票跳票的信用危機,二來可以向美國表功,減少美方對陳水扁在二○○四年兩次重大選舉中言行挑釁中國大陸的不滿。但是政府經過數個月向大陸方面的試探,到立委選後幾乎已確知無法成局,台商也紛紛表示這次春節包機已經無望。一些台商抱著最後一線希望而求助國民黨,他們理解當前兩岸官方接觸無門,轉而嘗試請在野黨起頭促成,尤其是反對台灣獨立的泛藍陣營在立委改選中取得過半佳績,而成了降低台海危機的安定力量。連戰對此胸有成行,親自督導春節包機的推動。


十二月下旬,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銜命隻身飛往北京,探台商春節包機的可行性。他與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直接溝通後,研判外界認為已經無望的春節包機,尚有由國民黨出面重啟希望的空間。此一訊息轉報連戰後,增加了國民黨公開宣佈介入推動包機的信心。


十二月二十八日上午,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曾永權、文傳會主委張榮恭、立法院黨團書記長黃德福三人,在中央黨部召開記者會,正式宣佈國民黨本諸「迴避政治障礙,循上次包機經驗,不需官方協商」的主張,來推動二○○五年台商春節包機。並且宣佈目標是「雙向對飛、多點起降、不中停港澳」,以突破兩年前「單向飛行、單點起降、中停港澳」的侷限。


客觀而言,包機性質單純,不涉及航權、航約,僅須由業者提出申請和進行技術性磋商,雙方政府各自批准即可。兩岸包機的障礙在於雙方政府的政治立場敵對強烈,因而亟需中介力量發揮緩衝及潤滑作用,國民黨對此已有自信。記者會地點選在中央黨部而不在主法院黨團,是有意彰顯黨的決策與決心,一旦成局,就將是連戰對兩岸關係新思維的具體成果。


為劍及履及,黨籍立委曾永權、黃德福、朱鳳芝、紀國棟、蔡家福,於二十八日下午拜會陸委會主委吳釗燮,說明了國民黨對「政府既然推不動,在野黨挺身而出」的立場,獲得對方「樂觀其成」的回應。二十九日,國民黨邀集六家航空業者到黨部座談。三十一日,曾永權、黃德福加上上次率先成功推動包機的章孝嚴等黨籍立委,於黨團召開記者會,強調全力促成的意志。此一期間,張榮恭再度銜命前往北京,會晤了主管相關業務的國台辦常務副主任李炳才,確定對方願以便民為考量,從寬處理這次包機。


一月二日晚,國台辦發表對二○○五年春節包機的十六字主張|「共同參與、直接對飛、雙向載客、多點飛行」,呼應國民黨主張的「多點、雙向、不中停」,於是黨部進一步規劃組團前往北京協商,以便從雙方的各自表態,發展為共同確認的意見,再由兩岸公權力的主管機關接手加以落實。


黨部組成了以政策會執行長曾永權為首,成員包括國民黨發言人張榮恭和立委章孝嚴、朱鳳芝的協商團。其間,連戰還指名邀請親民黨籍立委李鴻鈞共襄盛舉,用意在彰顯泛藍的整體性,但是已表同意的李鴻鈞在協商團臨行的最後一刻,意外地沒有出現在中正機場,留下謎團,使得當天媒體已改稱的「國親協商團」,變回原來稱呼的「國民黨協商團」。


在 一月九日 國民黨協商團出發前往北京之前,總計從 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一次記者會起短短的十二天,黨部、黨團共舉行了四次記者會,黨團還兩次拜會陸委會,黨部則兩次邀集業者溝通,以及兩次派員赴北京進行了解,動作之密集和態度之積極,與一些政府官員以不具名方式透過媒體對國民黨的作法猛說風涼話,形成對比。


國民黨還明確揭示了「在野居中、立委出面、業者協商、政府支持」的原則,期以朝野分工的方式來達成目標,畢竟最後也是必要的技術性溝通,仍須民進黨政府同意,除非政府擺明是因在野黨推動而拒絕背書。但在民意與美方壓力下,政府已不致於抵制,甚至還搶搭順風車,一再宣稱和大陸方面續有連繫,但與國民黨相比,其被動處  境至為明顯。畢竟時間不等人,早在 二○○○年五月十六日 ,即陳水扁就職之前四天,他所謂「三通議題很快就會有眉目」,在將近五年來,已讓各方等得心焦如焚,而有待在野黨主動出擊來回應民意了。


一月九日下午,協商團抵達北京,受國民黨邀請的十多位大陸各地台商協會會長也前來會合,他們對於能夠親身參與攸關其切身權益的協商,皆感振奮。翌日上午,在釣魚台國賓館與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常務副主任李炳才的會談中,協商團重申了「雙向、多點、不中停」的主張,包括建議增闢飛越琉球飛航區的新航路,對方則表示希望台灣除了增開高雄航點外,也增開台中機場。


在場的台商會長們紛紛發言,強調各地台商對於增闢航點如,深圳、福州、南京的需要性。陳雲林明確表示,經過這次會談,「正式啟動」、「確認啟動」二○○五年春節包機業務。當天下午,協商團拜會大陸民航總局,副局長高成峰開門見山說,上午大陸方面既然對春節包機的決策拍板定案,他們因而提出兩岸業者「直接溝通、達成共識、做出安排、各自執行」的意見。


接著就看民進黨政府如何接手了。此時距離 二月八日 大年除夕,只剩二十八天,而二○○三年兩岸政府分別同意春節包機(以陸委會在大陸民航總局於 十一月二十六日 出爐「不定期飛行申請書」後,於 十二月四日 宣佈「大陸台商春節返鄉專案」起算),距離當年大年除夕則有五十八天,兩相比較,二○○五年的時間緊迫性不言而喻。


因此,國民黨協商團雖獲大陸當局的正式承諾,但自認任務尚未了結,有必要催促政府立即採取行動,所以返台後的第二天| 一月十一日 上午,旋即拜會陸委會,要求催促民航部門和大陸對口單位磋商。當天下午,大陸民航總局即以兩岸民航交流協會名義,函請台北市民用航空公會儘速溝通。


雙方民航官員於 一月十五日 在澳門磋商,得出結論:兩岸各由六家業者對飛;大陸開闢北京、上海、廣州三個航點,台灣為台北(桃園)、高雄兩個航點;從 一月二十九日 起到 二月二十日 止,共四十八架次;航路飛經香港飛航區,不必中停。和二○○三年相比,進展極大:從十六架次增為四十八架次;從台灣六家業者飛行,發展成大陸六家業者參與,首度將有大陸客機飛來台灣;從兩岸各一個航點(台北、上海),增為台灣兩個、大陸三個航點;從中停港澳改善為不必中停。這些共識完全合乎國民黨最初的主張:雙向、多點、不中停。


美國國務院立即做出了正面反應,在兩岸民航官員的澳門共識產生後,國務院發言人於 一月十六日 肯定這項進展,並認為有助區域的和平與安全。原本在國際社會屬於性質單純的包機,之能夠被美方提到區域和平安全的高度來看待,足證台海局勢的嚴重性,而這卻是民進黨政府所極力掩飾的。


一月二十九日,兩岸包機開始對飛,連戰還指派章孝嚴、鄭逢時到北京,穆閩珠、江綺雯到上海,李全教、張榮恭到廣州出席首航,並歡送台商上機返卿,至此國民黨大功告成。返抵中正機場的一位台商會長在民進黨政府舉辦的歡迎酒會致詞時,公開表示「感謝國民黨」,令在場官員頗為尷尬。


新新聞週刊在社論中寫道:「由春節包機可以看出,泛藍縱使在野,但只要夠團結,夠有企圖心,其實是很有角色可以扮演的。在體制外扮演主動角色,比去當別人和平發展委員會中的白手套,前者的功用將大於後者,這點泛藍人士不能沒有警覺!」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於 二月二十八日 訪台並會晤連戰時,也對國民黨主動積極推動春節包機予以肯定,且強調唯有「經濟互賴、共存共榮」才合乎兩岸的共同利益。因此,這次春節包機成行,是「朝野分工」的佳作,其具體成果甚於唱得震天價響的「朝野合作」口號!


二月二日是春節前最後一次的中央常會,連戰表示國民黨應儘速對兩岸關係提出新作法。 二月二十五日 ,國民黨舉行春節後的第一次中央常會,他指出民進黨政府在兩岸關係上,只會說不會做,使得台灣人民的利益不斷受損,既然政府做不了,國民黨本諸利民的大原則,應該結合志同道合的政黨,在國會推動立法,促進兩岸關係,提升人民福祉。他說,昨天「扁宋會」有關兩岸關係的結論,其實都是國民黨本來的主張,既然如此,國民黨應為所當為,有必要儘速組團前去和大陸方面就當前較迫切的假日包機、貨運包機、台灣農產品輸往大陸三大議題,進行協商,促其實現,這是基於台灣利益、全民利益。連戰又對兩岸關係出招了。


二月二十七日,國民黨在黨部大廳舉辦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請來了當年謝雪紅「民主聯軍」成員、實際參與和國軍戰鬥的陳 明忠老 先生,他闡述二二八事件絕非族群衝突,而是當年國共戰爭中,就像大陸各地許多不幸事件中的一個環節,如今,台灣安全問題的根源在國共戰爭後的兩岸關係,所以國民黨有責任對緩和台海局勢多盡力量,包括和中共協商,促成兩岸和解。純正「台灣人」陳明忠的觀點,完全不同於標榜台灣人的一些民進黨人把二二八事件歪曲成族群衝突,再利用族群動員來調動激情性選票。尤其他從當年國共戰爭的角度來觀察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背景,進而呼籲國民黨力促兩岸和解,以化解危及台灣安全的根本性問題,同時亦能消弭台灣內部族群矛盾。他的演說令在場人士為之動容。


連戰接著發表講話,高度肯定了陳明忠的見解,並且胸有成竹地表示,即將到來的 三月十二日 是中國國民黨總理 孫中山 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三二九黃花崗烈士起義紀念日也將到來,他決定委請副主席江丙坤於三月間率團敬謁南京中山陵和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藉紀念中 山 先生組建國民黨、建立中華民國,以及黃花崗烈士為建立民國的壯烈牲,來彰顯最受兩岸人民崇敬的中 山 先生的理想,以追求兩岸和解,促進台海和平。他強調,族群要和解、政黨要和解、兩岸也要和解!


二○○○年十一月,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曾經率團敬謁南京中山陵,並獻上署名連戰的花圈,當時即是國民黨遷台後的創舉。現在另一位副主席江丙坤銜命前往,而且是黨主席首度下令正式組團謁陵,意義空前,是國民黨發展兩岸關係的又一重大行動,各界都已開始在推測連戰的大陸「和平之旅」,將在不久之後展開,而他的第一腳是否踏上中山陵?各方拭目以待。那兒樹立著的巨碑上書二十四個大字: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 孫 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


自一九二一年中共建黨後,國共兩黨歷經合作、衝突多次反覆,直到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九十年代前期,國民黨政府開啟了兩岸良性互動,一九九三年辜汪新加坡會談,一九九八年辜汪上海會晤,以及辜振甫率團至北京會見中共領導人江澤民,都是極重要的指標行動。何時還會有更能振奮人心的兩岸交流大事?


李登輝在一九九六年就職演說提出的「和平之旅」,已成空話。二○○○年民進黨執政後,台海局勢趨向嚴峻險惡。陳水扁雖多次表示願赴大陸與中共領導人會晤,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二○○四年陳水扁靠兩顆子彈繼續掌權,而他一路搬弄的一邊一國、台灣正名、公民投票、制訂新憲法等台獨動作不斷,造成中共在二○○五年三月中旬,完成「反分裂國家法」的立法程序,擺明以「非和平方式」處理台獨的強硬立場。於此形勢下,台灣的政治人物愈加重視如何維繫兩岸關係,避免台灣遭致戰禍。


陳水扁、民進黨無力平息台灣海峽的驚濤駭浪,台灣人民又深切期望台海風平浪靜的形勢下,而兩岸關係是當年國共戰爭所延續的歷史問題,身為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豈能袖手旁觀?台灣人民也不容許任何重要的政治人物對兩岸關係繼續束手無策下去。


一九四五年抗日勝利後,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曾返南京謁陵,時隔一甲子,一旦國民黨主席連戰赴南京敬謁國民黨總理陵,並至北京與中共領導人交換促進兩岸和平的意見時,無疑將揭開中國近代政治與亞太區域穩定的歷史新頁。所謂「愛台灣」的通俗口號,也只有透過兩岸和平的實現才能讓台灣人民感到其真實。          


   註:    作者__偉修 。摘自「關鍵決策」,台北巴札赫出版社,2005年5月3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cjyc39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