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借廈大新聞傳播學院成立之機,中國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兼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登上廈大南強學術講座,以《中華文化與兩岸交流》爲題進行了演講與交流。張榮恭表示,不認同中華文化而求兩岸和解是緣木求魚,兩岸同胞應在對中華文化的融合共用中共同發展。
兩岸永遠不能打
    
張榮恭的演講實力與技巧十分紮實。昨日,面對廈大師生,他就用一個“炮打廈大”的故事輕鬆爲演講開題。
    
張榮恭稱廈門不是自己 “登陸”的第一個城市,廈大卻是他“親眼”看到的第一所大陸高校:1970年,他第一次登上當時還是戰地的金門,在馬山觀測所裏遙望廈門,當時的駐守軍官指著一些半山腰裏的白樓,告訴他“那就是廈門大學”。他隨口問道,“我們的炮能打到那裏嗎?”軍官回答說,“可以打得到,但是不能打!”張榮恭說,希望兩岸同胞都有和這位元軍官一樣的認識,“兩岸不只不能打,而且是永遠不能打”。伴隨著熱烈的掌聲,這個故事也迅速拉近了他和廈大學生的距離。
兩岸交流須以中華文化爲基礎
    
在演講中,張榮恭介紹了在國民黨、民進黨的不同“執政”時期,中華文化遭遇的兩種命運。他舉例說,原來臺灣部隊的聯絡代號都有很鮮明的中國特色,比如常用的“江蘇呼叫上海”、“廣東呼叫新疆”,空軍軍歌也有“要用血汗永固中華魂”這樣的歌詞,但近年來在民進黨推動的“去中國化”中,這些特色都被慢慢去掉了,相對於國民黨對中華歷史的延續性教育,民進黨正在企圖從歷史角度切割兩岸關係。
    “
爲了體現‘本土性’,當局在海外的花車巡遊、聯合國大廈外的表演中,將原來以漢族爲主的服飾通通替代爲原住民的,結果臺灣被很多外國人誤以爲哪個南太平洋土著國!”張榮恭說,由於民進黨刻意操弄族群問題,國民黨“執政”時對民族的尊重和認同已被嚴重扭曲。
    
張榮恭強調說,19954月李登輝回應「江八點」的「李六條」之第二條即提出,“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加強兩岸交流。”不認同中華文化而求兩岸和解是緣木求魚,兩岸同胞應在對中華文化的融合共用中共同發展。僅僅使用共同的語言、有著相似的習俗遠遠不夠,兩岸的炎黃子孫還必須擁有共同的歷史認識,「共創和平、共謀發展、共促穩定、共享繁榮,也就是各自努力建設,共同振興中華。(廈門「海峽導報」,2007年記者劉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cjyc39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