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與中評青年記者對話:不悲觀

國民黨中評委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到訪中評社香港總部,並與青年記者對話。
  中評社12月23日電(中評社報道組)兩岸關係風雲變幻幾十載,從互相隔絕到破冰交往、從緊張對立到和緩對話,起起伏伏的歷史給一位位見證人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國民黨中評委主席團主席張榮恭便是其中之一,“我覺得自己是躬逢其盛”。

  張榮恭歷任“中央社”大陸新聞部編輯兼“中央月刊”副總編輯、“中央社”大陸新聞部主任兼“中央社”執行副總編輯、中國國民黨中央大陸工作會主任兼“總統府”“國家統一委員會”研究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兼大陸事務部主任、副秘書長兼大陸事務部主任。

  因職務關係,張榮恭數次擔任為重要領導人及國民黨發聲的任務——2005年江丙坤一行大陸訪問團發言人、2005年“胡連會”國民黨發言人、2008年吳伯雄一行大陸訪問團發言人、2012年吳敦義出席博鰲論壇時的發言人,2015年9•3大閱兵時連戰先生訪大陸時的發言人。

  他深度參與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親歷多個歷史事件,對兩岸關係一路走來的進程及未來發展有著深刻瞭解和洞見。

  日前,張榮恭以中評社第五屆港台影響力論壇特邀嘉賓的身份來到香港,並與中評社青年記者就國民黨的現狀與未來及兩岸關係發展等等問題進行深刻交流,對話全文整理如下:

  中評社記者:從推動兩岸新聞交流開始,到推動兩岸領導人互訪,您不僅是兩岸關係發展的見證者,也是實際的參與者和推動者。不論是2005年連戰首次訪問大陸的破冰之旅,還是之後連戰多次訪問大陸,您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回顧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令您感觸最深刻的是什麼?對未來國共關係發展有何啟示意義?

  張榮恭:我覺得自己是躬逢其盛,經歷兩岸關係發展的過程是從兩岸隔絕、國共對立一直到兩岸對話、國共和解。這10年來,記憶中深刻的印象很多。

  2005年,我是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兼任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的(文傳會)主委,有點像中共中宣部,也就是黨的發言人。因此,2005 年連戰主席訪問大陸時我是當然發言人。當時印象很深也很激動的事情是在北京飯店宣讀了“連胡會”的公報,所以後來每次到北京飯店都會去那個會堂回憶一番,始終記憶猶新。
 
國民黨中評委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到訪中評社香港總部,並與青年記者對話。
 
  在“連胡會”三個多禮拜之前,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訪問大陸,我也是那個團的發言人,3月30日晚上,江丙坤先生和時任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先生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談,我坐在那裡很感慨也很振奮,因為上一次國共兩黨正式會談是 1949年的4月,那一次失敗了……時隔 56年的會談共談出了十二項結論,後來都逐步得到實現。。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那是兩岸執政黨黨魁第一次見面,我也是那個團的發言人,當場聽到胡錦濤和吳伯雄都說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於“最短時間內”恢復兩岸制度性協商。會後,中央台辦人士告訴我隔日上午七時,“新華社”就會發佈海協會邀請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來訪的消息。可見吳、胡兩位所說的最短時間,竟然是半天而已,自此台灣海峽告別“兩國論”後九年來的驚濤駭浪,走向風平浪靜。

  2012年“馬吳配”勝選,吳敦義作為“副總統”當選人出席博鰲論壇會見李克強,我被吳先生指定為發言人,再次見證了兩岸高層領導坦誠對話的風采。

  而在今年,9.3 閱兵連戰先生受邀出席,我又被他指定為發言人。儘管此行在台灣引起較大的議論,但我歸納連戰的決定是基於“和平理念、民族層次、全球視野、歷史高度”

  回顧1998年唯一的辜汪二老在上海會晤,事先我被指定為副發言人,事後奉派到華府向新聞界說明。事實上,這是兩岸的代表進行首次政治對話,早就證明沒有必要擔心政治對話沒有“賣台”的問題。直到現在,只要我入住上海和平飯店,就會到八樓的和平廳去懷念這段歷史。

  更早之前,1982 年7月,廖承志致信蔣經國,表達希望兩岸能捐棄前嫌,展開對話,再圖合作,“相逢一笑泯恩仇”。我那時在“中央社”工作,晚上看到新華社稿子說午夜十二點正有重要新聞將發出,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信號。果然,12 點新華社稿子出來,就是這一件公開信,太震憾了,因為在此之前從沒有過對岸給台灣領導人的公開信。那時候通訊條件還沒有現在發達,我要直接把紙條剪貼在一起,再手抄給當時的中央文化工作會主任周應龍,由他向蔣經國先生報告。
 
國民黨中評委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到訪中評社香港總部,並與青年記者對話。
 
  兩岸關係從對立到對話,回憶起來百感交集。

  我覺得,如果我們共同抱著振興中華的理念,很多事情可以共同推動。這個理念是孫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來的,現在大陸所提倡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總歸也是這個理念。如果有這個目標,兩岸有政治分歧也可以逐漸化解。如果沒有民族意識,兩岸的合作就會受挫,這對人民是不利的。

  老祖宗告訴我們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政府需要重視人民的利益。台灣的民主選舉,所有候選人都說要給人民創造實惠,但重點是能不能做得到。大陸也是這樣,不論是改革開放、還是習總書記的新做法,都是從人民的利益著眼,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為了民族振興、民權發達、民生樂利。

  台灣各黨派在民族觀方面是有不同的,未來兩岸關係的變化也因此受到大家的關注,只要我們有遠期的共同目標,就一方面能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另一方面交流合作、增同化異。

  中評社記者:“胡連會”是歷史性的破冰和平之旅,這其中,令您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

  張榮恭:“胡連會”後發佈了五項願景,此前,我追隨當時的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先生到北京進行預備性磋商。大陸也非常重視,以陳雲林主任為首,連同其他很多單位,我們對於會談的五項內容逐字討論。我瞭解到大陸為了讓會談能夠成功,對國民黨方面提出的文字,幾乎沒有不同的意見,大陸的誠意很高。

  有趣的是,當時中央警衛局參與的官員問,連主席的隨扈帶不帶槍?當時林豐正不假思索地說,帶槍!所以五位隨扈都帶槍上飛機進入大陸。
 
中評社社長郭偉峰
 
  至於胡連兩位先生的對話,我對他們兩位的記憶之強、理論涵養之深非常佩服——兩位都不看稿子,可是講出來的話都是能直接讓人記錄成漂亮的文章。

  我記得胡總書記說,孫中山先生是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的人物,讓我聯想到國民黨黨章就是載明追求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也確信這是合乎台灣安全與繁榮之所需。連主席對他說,台灣人民400多年前到台灣來,原本在沿海生活很苦,又千辛萬苦渡過黑水溝,因此台灣民眾當家作主的意識很強。胡總書記回應說,大陸歷來都重視台灣人民的願望和當家做主的意志,聽了連主席這麼講,以後會更加重視。

  在“胡連會”二人握手實現這個歷史鏡頭之前的兩天,陳雲林主任問我說,你認為他們這次見面應該從56年還是60年來算?意思是從1949年兩岸分離開始算,還是從60年前蔣毛重慶會談算起。我建議算60年,也就是國共兩黨領導人60年來首次見面。後來美國布什“總統”私下告知國民黨,這是一次“歷史性訪問”。

  我們如果現在去看照片會發現,當時胡錦濤打的是紅色領帶,連主席打的是藍色領帶。這個部份我們事前沒有溝通,但是雙方不自覺地就打起了代表自己政黨顏色的領帶,實際上最近“習馬會”上也是這樣。但是2006年連胡再次見面的時候,連主席打的是紅色領帶,胡總書記打的是藍色領帶,同樣未於事前溝通,但都自然以對了。

  他們見面那一天上午,連主席在北大演說的內容,是非常經典的。中央電視台進行了實況轉播,沒有時間差。這表示雖然經過早期國共長期對立,大陸仍對國民黨的理念存在著基本上的信任。我也聽說,那天上午胡總書記觀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連戰主席演講的全程。

  連戰先生在演講中表示,國共兩黨自成立起就為了追求中華民族的富強與民主,然後兩黨走不同的道路。他把兩黨不同路線的歷史脈絡講得非常清楚,思想體系相當完整,而且全程都不看稿。
 
國民黨中評委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到訪中評社香港總部,並與青年記者對話。
 
  兩岸關係從國共關係而來,是從內戰才衍生兩岸關係,那麼兩黨便應擔負起歷史責任,推動國共和解,進而促成2008年以來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黨需要自己認清自己的歷史責任和使命,做出能夠有利於人民的事情。

  這一次習馬會我作為旁觀者,非常樂見兩岸走向今天,因為雙方已經不需要透過黨的平台,而到領導人直接見面。去年12月以前馬英九還兼任國民黨主席,如果那個時候舉行習馬會,可能就要採取黨對黨,就不能夠單純作為領導人對領導人,這是層次的提升,所以我認為習馬會是以國共關係為基礎,但不需透過國共平台;是屬於兩岸雙方的場合,但又不限於兩岸的土地。確實是民族智慧的發揮。

  這幾十年的歷史過程,當然有國際的背景,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兩岸共同懷抱著振興中華的理念,尋求和解和合作。

  中評社記者:胡連會是國共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很難促成,您當時也是主要的幕後參與者。您覺得在推動的過程中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

  張榮恭:最大的困難是當時的兩岸形勢。當時兩岸正處於比較危急的狀態,作為在野黨角色要怎麼發揮?今年五月習總書記對朱立倫主席描述當時的講法是“戰爭邊緣”,大陸還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這種形勢是執政的民進黨造成的,國民黨必須思考維護台海穩定和台灣安全的方法。陳水扁當局採取的做法是升高對抗,發動了號稱五十萬人的示威抗議。這是國民黨要有所作為所面臨的壓力。如果國民黨跟民進黨比賽和大陸對抗,那麼兩岸攤牌就不可避免,

  因此我們反而要尋求突破,一方面是對和平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又是反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壓力。但是連戰主席決定,我們還是要突破困局,結果這個決定是成功的。因為老百姓發現,原來台灣還有另外一種選擇的機會,那就是兩岸和平,而不是只有兩岸要對立。後來人民肯定了連主席的和平之旅。
 
國民黨中評委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到訪中評社香港總部,並與青年記者對話。
 
  2008年,馬英九先生當選,當時有很多其它的因素,包括馬英九個人特質受到了民眾的肯定,可是能夠讓民眾選擇兩岸和平,是2008年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的重要因素,這是奠基於是2005年的和平之旅。所以在那個時候,壓力是很大的。而我們要推動兩岸和平,要讓人民有另外一種選擇的機會,這需要很大的膽識。可見政黨在特殊環境下,不應隨波逐流,而應引領潮流。

  中評社記者:外界普遍認為國民黨2016年大選已無望,您認為應該如何客觀地評價國民黨現在的狀況?

  張榮恭:朱立倫1月成為國民黨主席,我們當時認為國民黨產生了新希望,朱立倫將代表國民黨角逐大選,讓國民黨在新的氣象下團結一致,扭轉“九合一”選舉慘敗的形勢。但後來因為朱立倫主席有自己的考量,10月才決定出來角逐大選,他能夠準備的時間也只剩下三四個月。而蔡英文已經準備了四年。我認為這是非常可惜的。

  國民黨在政策上是非常明確的,尤其對於兩岸關係,這也是國民黨執政7年半以來的亮點。對台灣來說,兩岸關係不應該被視為“施政之一”來評價。兩岸關係是台灣面臨各種挑戰的核心問題,它涉及到台灣國際空間、經濟發展、軍事防禦,延伸範圍非常大,是台灣最重大的挑戰,攸關民眾的基本福祉。

  但就老百姓來說,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現實,而民眾也已經習慣了這種狀態。因此,民眾很容易受到政黨的驅動,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而沒有特別重視兩岸關係,進而影響投票的行為。朱立倫在和蔡英文競爭時,還要更加表現出國民黨的強項。
 
國民黨中評委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到訪中評社香港總部,並與青年記者對話。
 
  當然,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不是沒有爭議,這主要是因為在野黨的不斷操弄。儘管如此,兩岸關係上的政績仍是馬英九執政時期最受民眾肯定,也最受國際社會正面評價的一部份。尤其是美國,他們很關注兩岸關係,不願台海局勢走回上次民進黨執政時的緊張狀態,所以蔡英文、朱立倫先後訪美說明兩岸政策。國民黨目前在選中居於劣勢,應該加強讓選民了解兩岸關係是重中之重,以拉近和蔡英文的差距。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不管最後選舉結果如何,中國國民黨都要保留黨的氣勢和元氣,獲得選民的尊敬。畢竟民主政治是長期的體制,政黨也要講百年大計。台灣不只有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還有許多重要的選舉,國民黨終究要恢復應有的地位。

  中評社記者:在國民黨過去執政的幾年裡,不論是深藍還是泛藍,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滿情緒,您認為現在是否有所好轉?深藍不滿情緒如何化解?宋楚瑜參加2016年大選是否對藍營造成了致命傷?

  張榮恭:在國民黨執政的過去幾年里,不管是深藍還是泛藍,多少還是會有不滿的情緒,是他們“愛之深責之切”,但是責之太切,就會影響投票行為。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要努力去喚醒藍營選民的投票熱忱。另一部份的選民我們不能不爭取,那就是中間選民,儘管他們平時持中間立場,但如果讓他們重視到現在台灣所面臨的問題和兩岸關係息息相關,相信他們在投票時會增加理性的考量。任何政府的執政最根本,都是為了改善民生。台灣的民生問題,繫於整體經濟發展,這和兩岸關係息息相關。
 
國民黨中評委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到訪中評社香港總部,並與青年記者對話。
 
  國際空間方面,也離不開兩岸關係。台灣需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不管是台灣希望加入TPP,還是RECP、亞投行、一帶一路建設等等,都不能排除兩岸關係的因素。這些問題歸根究底是為了改善民生。我們要求政府提升社會福利、加強建設,這需要有財政能力,財政理不理想和經濟發展有關,而經濟發展又和兩岸關係有關。老百姓的理性思考如果增強的話,國民黨的形象也會凸顯出來。

  從目前來看,國民黨需要展現團結的氣氛,才能喚起藍營選民的熱情。如果把藍營選民的熱情激發出來,就像2008年馬英九先生競選,選民會積極去拉票,就會影響更多的選票。那麼,如何促使他們動起來,讓他們覺得國民黨還有一搏的機會?很重要的一點,黨內要展現團結。團結氣氛愈高,大家覺得還有機會,就會願意投入拉票。

  現在黨內的幾個指標性人物,朱立倫、馬英九、吳敦義、連戰、吳伯雄,甚至包括洪秀柱,都已經站在了一起。但我覺得還可以再加強,相信黨中央會更加重視這個問題,也一定會有方案。

  至於宋楚瑜參加大選的問題,如果開票出來,朱立倫和宋楚瑜兩位候選人加起來的票超過蔡英文,那麼宋的參選對藍營就是致命傷。如果沒有,那宋參選縱使不算致命傷,還是會讓整個藍營氣勢受到打擊,雖然他舉的是橘旗,他的選民也都是藍營的,還會影響到中間選民,所以他的得票數或許偏低,還是會有外溢的減分作用。因為他出來參選,有些人認為國民黨不會贏,就不會出來投票,那麼原本國民黨可以獲得的票數就減少了。從現在的民調看,宋楚瑜始終佔據第三的位置,很多票都還是藍營的,一定會影響到國民黨的選情。他在競選中,都在強調過去處理過很多重要的事情,有很多重要的表現。他並沒有太琢磨兩岸關係。他也見過胡錦濤和習近平,在這兩次重要會面中,他強調的都是“兩岸一中”。但他在競選中卻隱藏了自己對大陸的承諾。相比之下,國民黨就光明正大地講“九二共識”。
 
國民黨中評委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到訪中評社香港總部,並與青年記者對話。
 
  藍營和中間選民還是要做出自己的判斷。

  中評社記者:大家現在都很關心選後的國民黨未來發展,持悲觀態度的人甚至預言,國民黨2016若選敗,至少10年看不到未來。若民進黨執政,您認為國民黨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它在兩岸關係中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張榮恭:旁觀者可以評估這次選舉中國國民黨會失利,但我自己作為國民黨的成員,是不能夠悲觀的。我們作為黨員,不悲觀,才能繼續往前衝,追求到最好的成績。2008年民進黨在“總統”和“立法委員”選舉中敗得很慘,輿論預判他們二十年內都起不來,結果不是如此,所以國民黨不能氣餒。

  至於明年之後,假如國民黨不能夠執政,兩岸關係一定會變,但會變到什麼地步現在尚不可知。假如那時出現動盪和波折,我們就可以總結經驗,更加讓民眾認知,基於過去十年來的國共和解和兩岸合作,假設沒有“九二共識”,沒有我們反對“台獨”,就不可能有過去十年的國共和解對話和兩岸和平共榮,國民黨就會讓大家重新重視,老百姓投票過後會再反思。

  中評社記者:如果國民黨在2016年中敗選,會否造成大分裂?如果分裂成一個力量薄弱的政黨,國共關係會如何發展?

  張榮恭:國民黨會否分裂,還要視乎選舉成績。如果選舉成績很差,很可能各種主張就會出來。當然,這還要弄清楚“分裂”是個什麼定義?是分裂成多個黨?還是黨內分成多個明確的派系?

  民進黨派系很多,但他們對外還是一個企圖心強大的黨,而且在選舉中十分團結。所以國民黨在這次選舉爭取到什麼成績,都看我們如何團結。縱使最後開票的成績還沒有達到我們的目標,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我們持保氣勢,在選舉後就能維持氣勢,因此現在我們也在努力。
 
 
  作為國民黨黨員,我不僅不希望看到分裂,還至盼堅定黨的基本立場。對於台灣民眾而言,也應該不會願意看到民進黨一黨獨大,如果國民黨不團結,民進黨又獨大,這對台灣的民主並不好,黨員和民眾都應該有這樣的認知。

  或許可以說是一個“爭氣”的問題。國民黨能爭氣到什麼地步,自己的角色就能維持到什麼地步。只要民進黨沒有接受“九二共識”,抱著“台獨”黨綱”,國民黨起正面作用的空間就始終存在。這個空間不是說國民黨只會在兩岸關係上有表現,而是它的價值從民眾最根本的安居樂業,延伸到整個台灣的永續發展問題,所以兩岸關係至關緊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cjyc39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